以雨情检验防汛排涝行动的成果
2016-06-03 11:24    杭州网

    从5月31日晚上到6月2日早晨,杭州经历了入夏以来最大的一场雨。好消息是从多个部门了解到,此次强降雨未对主城区造成重大影响,曾经的“老大难”积水点没有出现积水情况。

    在这场防汛防灾的战役中,各级防汛部门高度重视、应对及时。过去3年的“五水共治”排涝水工程项目、峰会保障项目,在这场暴雨中显示出力量。同时,“海绵新材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是杭州防汛排涝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杭州制定了100个城区防汛排涝应急抢险项目计划,预计6月底全部完工。

    不少杭州人依然记得,去年6月份,12个小时里,暴雨突袭杭城,相当于70个西湖的水量倾泻而下,导致杭城多处道路出现大范围积水。实际上,大都市不堪暴雨之重负的现象并非个案,从“来武大看海”到在深圳“开车像开船”,从北京成“沼地”到南京变“雨城”,众多的大小城市都发生过严重的城市内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对351个城市进行专项调研,结果显示,仅2008年-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他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

    看过“看海模式”的苦,就知道海绵城市的好。海绵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会“呼吸”、有“弹性”,缓解内涝之痛。

    去年开始,杭州就有城区就开始海绵城市试点。试点之一的密渡桥路,暴雨过后地面依旧是干的“神奇”情况,就是使用了“海绵材料”后的良好效果。今年3月,杭州市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并排出时间表,通过建设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建筑与小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事实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杭州推进“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重大转变的缩影。

    水是维系城市“生命体”健康循环的重要环节,“用”好水,“控”好水,与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密切相关,是城市文明的必然表现。无论是“防汛排涝三年行动计划”,还是海绵城市的建设、“五水共治”的大力推行,都是城市管理者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努力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现实写照。

 

来源:    作者:郑晖    编辑:李媛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