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时评头条
以中国为中心 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着眼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实践动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国社会科学接下来的发展提供了总纲领。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决定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路径。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所以,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

    当前主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命题和研究范式主要来自西方。学术研究的通常做法也是使用西方的现有理论对中国实践进行解释,未免陷入了生搬硬套西方理论、阉割中国实践经验的局面。当前国外汉学研究(也叫东方学研究)风靡,主要是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巨变的中国作为检验西方理论效力的试验场,追求理论的普遍解释力,这是一种演绎逻辑的思路。

    但是,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敢于突破西方理论框架,通过归纳的方式,提取一些本土性的分析概念,挑战西方理论,对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提供贡献。比如,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在国际社会学人类学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把中国经验摆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主要作为认识中国的手段,“洋为中用”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只有基于本土经验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够生动活泼、接地气,才能够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才能够更好地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从而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这就增加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动权,确立了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主体意识。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奉为圭臬,而应该返回历史,返回文化,返回常识。近些年,中国社会科学界诸多学科发起的“本土化”运动可以算作一种初步尝试。只有以中国实践经验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来源:杭州网    作者:@陆鼎记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