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工匠”与“杭州制造”互为前提
2016-04-22 14:20    杭州网

    《培育“杭州工匠”行动计划(2016-2020年)》日前发布,简称“5123”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培育领军层级高端技能人才100名左右,每年培育骨干层级高技能人才2000名左右,每年培育高级工以上基础层级高技能人才3.5万名左右。通过5年努力,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20万人左右,基本构建起一支适应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构较合理、层次较分明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上个月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制造”要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实现制造品质的精致与完美。然而“工匠精神”不是喊口号,不是高来高去,而需一番脚踏实地的扎实功夫。“工匠”是体,“精神”是魂,体之不存,魂将安附?试想一家缺少高技能人才的企业,它如何发扬“工匠精神”?

    先有大国工匠,然后才有大国制造。先有“杭州工匠”,然后才有“杭州制造”。培育出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并让每一个“工匠”都能拥有尽情挥洒的空间,这是“杭州制造”打响品牌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程。可喜的是,培育“杭州工匠”行动计划给出的路径相当清晰:努力营造全社会学习技能、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构建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健全高技能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

    提到“工匠”在制造业的重要作用,最常被引为范例的是德国。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曾说,“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博士,而是更多的技师。”德国作为“制造大国”之所以长盛不衰,得益于德国有一大批能将创新设计落实为高精尖产品的“工业技师”,而且一代一代的技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很少出现青黄不接。另外一个范例是日本,在日本,蓝领工人是很体面的工作,一个高级技术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撑起全家的开销。日本人认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必须要经历一段不计较眼前利益、不辞劳苦、努力学习技能的岁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制造业中“劳动者就是创造者”的格言,是日本制造业的精髓。

    培育工匠的工作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让他们学有所用,尽展所长。一家只以复制、抄袭或者代工为营利模式的企业,是不需要“工匠”的;只有当“品质”成为整个市场的追求,“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知识产权得到应有的保护,“工匠”的价值才能得到凸显;也唯有激烈而有序的市场竞争与创新争先的社会氛围,才能让一个“工匠”的技艺走向炉火纯青。就此而言,“杭州工匠”与“杭州制造”,两者其实互为前提、相得益彰——“杭州工匠”助力“杭州制造”,“杭州制造”则为“杭州工匠”迎来了一个好的时代。

    培育工匠的工作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让他们学有所用,尽展所长。也就是说,既要有培育工匠的氛围,也要有让工匠一展身手的氛围,更要有这个社会尊重工匠原创技艺、不再以“山寨”为荣的市场氛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翟春阳    编辑:李媛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