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蒙尘的“大熊猫”再次焕发光彩
2016-04-01 11:51    杭州网

    近日,杭州人的朋友圈被“大熊猫”事件刷屏,各种诧异、愤怒、叹息之声掀起舆论拷问风暴。起因是杭州电视台对放置在社区的旧衣物回收“大熊猫”项目进行调查发现,市民以捐赠为本意放进“大熊猫”的旧衣物,被一家叫申奇的回收公司卖掉了!

    被欺骗的感觉让民意沸腾。

    项目相关方迅速召开媒体恳谈会,借此向社会公众解释。遗憾的是,市民政局、市城管委、申奇公司、“绿色浙江”公益组织联合召开的这场通气会,没能完全化解网民的疑问。申奇公司介绍说,捐出去的衣服仅占回收总量的5%至10%,初衷也并非只是单纯做慈善;民政局说,只对捐出去的衣物负责;城管委说,他们关心的是因衣物回收而减少的垃圾量;“绿色浙江”说,他们是民间组织,没有强行监督申奇的权力。

    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问题究竟在哪里?

    知情权被模糊了。一个叫郭美美的负面典型告诉我们,一切和慈善公益有关的项目,阳光和透明是多么的重要。翻看近两年来的相关新闻,可以明显看出,该项目更偏重宣传慈善捐赠这一纯公益功能,资源再生利用提得较少,经营性营利基本就不提了。这样的宣传可能有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和运作,但给“大熊猫”风波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这个流程中,市民处理旧衣物的同时惠及他别人,“成人之美”的心情本该是愉悦的,但由于宣传的问题导致各方认识上的错位,导致市民情绪受到冲击。把资源再生利用为主的项目包装成慈善项目,挂羊头卖狗肉,让市民受困于此类信息不对称,感觉善意没有得到善待,自然会产生不满。如此一来,危害的不只是“大熊猫”这单一项目而已,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够多了。

    监管确实缺位了。在通气会上,各方的回答都振振有词,但设计主推这个项目的时候,有没有把整体的宣传、运作、监督考虑周全呢?有没有事中及时跟进发现问题呢?有没有一个牵头单位在主管这个项目呢?答案是明显的。其实这个项目如果牵涉到政府对公益项目的采购,监管主体是很明确的。根据目前的职责划分,我们看到的是,城管委只管“大熊猫”吃进的旧衣物总量,民政局只管出口端被捐赠的小部分,剩下的大部分明显就是没人管的,绿色浙江吗?他们在项目之初参与了布点工作,之后就无从监管了。市商委吗?只能监管经营是否违法而已。申奇作为一个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这和项目的公益性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以企业经营反哺公益运作,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必须加以事先规范。盈利和公益的临界点在哪里,到底是总量5%,10%还是20%?有没有人统筹协调并做出明确规定呢?这个完全靠公司的自律?你懂的。于是,整个项目超过9成的规模都以经营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一整笔糊涂账,没人来认领。

    各方认知有差距。在长期的宣传中,公益都被赋予神圣而纯洁的地位,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成了公益的代名词。其实,整合各方力量,顺势而为,舒舒服服地就把公益给做了,推进公益事业不是更顺畅吗?撇开此次事件的缺失不谈,“大熊猫”项目本身确实可以带来一个很好的机制,市民家里的旧衣物确实需要有去处,丢到垃圾箱里也是丢,丢到“大熊猫”回收桶也是丢,促进环保的同时,顺带还做了慈善,蛮好;衣物如果作为垃圾去降解去焚烧,产生的污染也是显而易见的,旧衣物回收促进了垃圾减量,蛮好;民政部门再也不愁捐赠衣物的来源了,蛮好;大熊猫的运作公司在补贴公益慈善项目之后,还能获得一定的利润,也蛮好。这样的一个多方得利的运行机制,当然还是要坚持并推广的。市民把心放宽更坦荡些,政府部门相互补位更积极些,运作单位主动公开更敞亮些,这事情就漂亮了。

    出现问题不可怕,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在发展中解决。“大熊猫”蒙尘了,就要用实际行动擦去。美好的初衷在运作中行偏踏岔,也是难免的,扭过来了就是了,但不管怎么走,都不能忘记当初是为什么而出发。套用项目参与方绿色浙江的一句话:“大熊猫”,大家的关注,不是要赶你走,而是为你更好活!

 

来源:杭州网    作者:阿飘    编辑:吴幼祥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