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发挥文化的力量,造就时代新风
2016-03-10 11:30    杭州网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仲夏叶 许江 布面油画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天工开物”展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

采访许江,是在他的驻地全国人大会议中心。记者一踏入他的房间,一股浓浓墨香扑鼻而来。案头上放的除了人代会的资料外,还有一叠艺术类书籍与字帖,许江拿起桌上的一本半合拢状的《怀素千字文字帖》告诉记者,休会期间,于他而言,安静地看书临帖,便是最大的享受。整个采访过程,文人气息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谈G20峰会:杭州“特别中国”

许江领衔的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谈到即将召开的G20峰会,许江显得颇为兴奋。

他认为,G20峰会对于杭州来说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它对杭州城市的提升上。这种提升需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触目可及的,如市容、市貌、交通状况等,另一个则是城市的精神,市民的气息。“我们来到一些外国城市,比如水城威尼斯、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等等,往往被它们所感动。这种感动首先来自于城市的样貌:各具特色的山山水水、建筑街区。而更重要的是城市中的人和文化,我们来到莫斯科红场、塞纳河畔、学院林立的牛津、剑桥,那里的‘人的气息’让人感动。杭州也要在这两个方面给世界留下一个难忘的印象。”

杭州是特别的,杭州的湖泊、群山、广场、街道、运河,都铭刻着这个城市的灵魂、精神。许江阐释道,杭州具有一种独特的悠闲氛围,一种独特的“慢”,它们“体现在南山路上的绿树浓荫,吴山下人们的与山相安,悠长运河边的游步道,每一个早晨和夜晚,乃至一汤一菜的摆设”。相比城市建设,在这些不可见的“气息”上的提升才是更重要的。想要进一步提升,就要引导市民,把对城市的依恋化为行动,让这些精神气息可感可见。

对于杭州举办G20峰会,上至中央,下至各地都表示了很大的关注和拥护。关于这一点,许江认为其原因在于杭州“特别中国”,是“最中国”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美早已传遍中国、深入人心,杭州更被人们认为是江南城市的代表。江南一带凝聚了我国优秀的文化品质,自古以来是名人辈出、文墨荟萃之地,而杭州城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座。“什么是城市?古人说‘城以盛民’,城市不光是容纳、安置人民的,它也可以使人民富强、昌盛。城市的模型是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城门、城墙,而杭州除了城门之外居然还有如此青山围绕的大湖。”许江说,这种城市与山水相伴的格局是东方美学的典范,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理想。如今,这个传统保留在杭州,这种理想保留在杭州,杭州比其他城市更能体现中国的特色。因此,当世界要举办大会,杭州就有责任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传统的精神和气息。这也是中央、各地都拥护、关注杭州的原因,他们寄希望于这次机会,展现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陶瓷、漆器,茶艺等等,在杭州都能找到相当高品质的呈现。

据他透露,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教师正在积极参与G20峰会的准备工作,在政府的带领下成立了许多小组,分别负责住所装潢,器皿、礼品设计等工作。

谈文化:互联网时代,呼吁保护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慎用网络热词

如今,互联网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网络经济推动经济,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中央的关注下,我国的互联网也是全世界发展最壮大的。在这种形势下,老百姓的生活也因为互联网发生了种种改变。许江认为,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感性认识,对此,必须有所察觉。互联网首先带来了工具上的改变。如今,手机很多时候取代了书籍、报纸等传统媒体。这一载体的改变造成了信息形式的变化: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越来越快速、短小,满足于快餐文化。这种信息流传的方式带来了语言、词汇上的变化,比如各种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诸如“喜大普奔”,“屌丝”之类)。许江指出,这些热词看似新颖活泼,但却不可避免地对语言词汇本身带来伤害。因此,对这些现象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人们喜欢用热词,但语言文字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家园,不能轻易更改。”

此外,信息记录方式也越来越多仰仗于录音、打字,而用手、笔书写的机会则越来越少。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工具上的,它会造成感性方式的变化。“更何况如今的打字都是借助于拼音,一输入就会出现一堆词组,我们不需要书写就可以获得汉字。然而,传统中国人对汉字的感情,是在千百万次的书写以后建立的。中国人写汉字就仿佛是在搭建筑,每个人都是建筑师。然而今天我们的文字书写已经出现了危机。”

因为语言、书写的改变,使得人们对字、词的诗性的感受渐渐流失。许江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传统中国人喜欢用单音节词,就很了不起。比如席勒的诗‘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时度有三,往者静,今者矢,来者迟’,高度精练,很有嚼头”。这种富有诗意和厚度的文辞,是要建立在敬仰和热爱之上的。因此,国美的学生进校以后每人都会发到两支毛笔,一本《智永千字文》,通过书法、书写了解中国字,中国精神的内涵。书法中的虚实、方圆、提按与传统的感性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了解这些东西才能写好字,了解这些以后才能拥有中国的诗意。

“所有人类的技术是一个汪洋大海,今天的互联网只是一叶扁舟,我们今天不能以为把握了扁舟,就把握了整个大海。”

谈设计:没有诗意的生活感受,就谈不上真正的设计

“当前的中国人在技术上存在一种倾向,即:使用多,发明少。很少出现真正的技术发明。这与中国的传统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有关。”许江谈到了他熟悉的德国,他介绍说,德国人善于发明,他们的厨房里常常有十几把刀,各有分工,甚至显得有点迂腐;而中国人对付一切食材都一把刀,无论食材的斤两、差异,都依靠手上的功夫去把握。德国人为了吃芦笋,发明了一百多种工具;而中国人的工具只是舌头和牙齿。长此以往,德国人对工具发明的痴迷渐渐具有了技术发明的倾向。而中国人虽然善于把握、运用手底下的微妙变化,非常善于使用,但技术发明却很弱。“当前我国的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这些地方进行调整。”

许江认为,设计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生活提案,对未来新生活的提案,这是不容易完成的。这必须来源于我们对诗意生活的体味,对更好的生活的向往,对更高的品质的追求。只有围绕“好的生活”提出的提案,才是真正的新生活的提案。“第五交响乐一点用也没有,直到它被贝多芬创造出来为止。设计就是对不存在的东西提出提案;没有诗意的生活感受,就谈不上真正的设计”。

因此,许江希望培养具有拥有诗意的,有大关怀的创造者,而不是只懂技术,没有原创的技术工作者。

谈创作:创作需要艺术家用自身的阅历和积淀来表现

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许江的思考则显得更加深沉。他认为自己的创作对象是“无可选择”的。“我至今已经画了四十年画,此前一直在寻寻觅觅。直到十二年前,才被土耳其小亚细亚平原上,亚洲和欧洲之间的那片葵园所点亮。”此后的十二年中,许江与葵园共同成长,他每年都在寻找新的葵园。“新的葵园促使着我的艺术语言、我的心情发生变化,记载我的生命历程,也在为一代中国人写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肉身记忆。”

因此,他强调,创作的题材是别无选择的,只是在生命的某一刻,突然被点亮了心灵。此后,它与创作者相伴相行,在作者的生命中扎下根基,成为艺术家自身缓慢成长的一部分。

人们在与许江交流的时候,也总会提到“葵”。葵园有一种深刻的历史性,是应该跨越时代被理解的。“我们不仅要看到葵园美丽的表象、物种风光,更要体会到它背后深刻的东西。‘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我们心中是否有‘万不得已者’,是更深刻的,这需要艺术家用自身的阅历、积淀来表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夏琳 实习生 郑成航    编辑:李媛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