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杭州视角
加快国际化步伐 迈入开放发展新阶段

外国客人在杭州购物 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

核心提示

不断提升杭州在国际分工合作中的地位,使杭州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集聚辐射全球人才、资源、要素、产业的能力,让更多的国际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了解杭州,爱上杭州,定居杭州,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世界五百强跨国企业以及国际组织分支机构落户杭州,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会展项目、会展企业,打造若干拥有核心技术、产业能级高、带动能力强、国际领先的产业高地,使杭州成为中国创新之都和东方休闲之都的完美结合,成为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标杆。

把城市国际化列为城市发展战略

我们正处于全球化深入推进、“地球村”变为现实的时代,资源全球流动,优化配置。只有能集聚优质资源的城市和城市群才能占领发展的制高点,走在现代化潮流的前列,给人民带来美好生活,为民族、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城市是人的聚合。而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主导其他要素的要素,也是最活跃的要素,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靠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群体汇聚技术、信息、资金等要素,是站立新一轮科技革命潮头的关键。

杭州凭借美丽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紧密结合,加上“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成为国际旅游名城。近十几年来又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致力于打造国际会展城市,使杭州成为交流思想、集聚智慧、展示时尚潮流之地。2008年,市委把城市国际化列为城市发展六大战略之一;2012年,又将城市国际化作为推动发展的两大主抓手之一;去年5月,《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1017年)》正式公布,确定了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和路径、指标,加快了迈入国际化城市行列的步伐。城市国际化正在成为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推手。

近年来,杭州不但抢得了发展电子商务的先机,还争取到了全国唯一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取得了互联网时代的新优势,打开了建设“网上丝绸之路”和大力发展互联网+的新空间。承办2016年G20峰会和筹办2022年亚运会,又给杭州带来了加快国际化进程的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承办“两会”为契机,高标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之都和赛事之城,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开放发展进入新阶段,促进杭州与国际社会全方位接轨,必将使杭州在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上海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重要的战略枢纽城市,不断提升杭州在国际分工合作中的地位,使杭州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集聚辐射全球人才、资源、要素、产业的能力,让更多的国际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了解杭州,爱上杭州,定居杭州,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世界五百强跨国企业以及国际组织分支机构落户杭州,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会展项目、会展企业,打造若干拥有核心技术、产业能级高、带动能力强、国际领先的产业高地,使杭州成为中国创新之都和东方休闲之都的完美结合,成为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标杆。

加快城市国际化的四个着力点

杭州市十三五规划抓住“两会两区”带来的独特机遇,对全面推进开放发展,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作出了新的部署。

一是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往,高度开放的国际化城市大都是港口贸易城市、边境口岸城市和首都,杭州不具备这样的区位优势。但是,信息技术的神速发展和互联网覆盖全球,带动了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重构经济版图。杭州拥有强大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产业基础,已拥有全国1/3以上的综合性电商网站,孕育出全球最大的B2B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全国最大的B2C交易出口平台“速卖通”、全国首个智能物流骨干网络“菜鸟网络”、全国首家B2C进口大型平台“天猫国际”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并带动了物流业的大发展,还无中生有造出了一个全球参与的购物狂欢节,创造了单个网站一天交易额超900亿元的世界纪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目前,由互联网引发的商业革命已经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互联网、着眼于开放和分享的全新商业逻辑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去年移动电商在整个电商里面的生意占比已经超过50%,我国手机购物市场用户规模增速是整体网络购物市场的4.1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移动购物正在成为购物的主流方式,2015年已成为“移动电商元年”。“电商巨头下乡”也已形成潮流。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杭州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健全跨境电商制度体系、数据化监管模式和供应链服务体系,深入推进跨境电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协同发展,完善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信用、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六个体系和线上“单一窗口”、线下“综合园区”两个平台,打造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构建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推动跨境电子商务自由化、便利化、规范化发展,就等于铺设了一条“网上丝绸之路”,通过互联网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成一体,为杭州也为全省和全国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打开了国际贸易的新通道。这不仅在当前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有助于扩大出口和内需,支撑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通过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建设,建成国际领先的电子商务运营平台总部,使杭州成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有助于参与和主导电子商务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增强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抢占基于互联网的商业革命的制高点。

二是大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对外开放的前三十多年里,浙江在实际利用外资、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等方面,与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成为制约浙江发展的大问题。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是配置全球资源,大国竞争的核心是争夺在全球资源配置体系中的制高点。我们要顺应资源在全球优化配置和企业跨国兼并重组的新趋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避免片面性,以国际化的视野引领产业链价值链全球布局。一方面要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实现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服务并重转变,重点吸引国际行业龙头企业和央企国企在杭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同时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争取国内外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杭州。另一方面鼓励支持企业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和境外产业基地,承接国际技术转移,促进自主技术海外推广;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带动成套设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施跨国兼并,开展跨国产能合作;针对沿线各国不同的需求和优势,充分挖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互补性,构建分工合理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实现产业链有效转移,合作方互利多赢。同时,要重点建设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和中外合作产业园两大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集聚区,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对外贸易等具有重要作用。要推动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升级,创建综合保税区,借鉴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制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作业流程,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激发企业活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环境,促进区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好地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外合作产业园是技术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要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产业园,吸引世界一流人才,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新高地,特别是要把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成全球人才创业创新的新高地。

三是创新开放发展体制机制。要健全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模式,推动贸易方式、交易制度、市场组织创新,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建立与服务贸易相适应的口岸管理和通关协作模式,适应产业结构转为三二一的新形势。要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按照国际投资规则新趋势,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体系,有效保障投资者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要健全境外投资管理机制,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创新完善境外投资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防控监管机制,清理取消束缚对外投资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让企业放开手脚闯世界。还要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设立国际商事仲裁院,打造国际化法治商务环境。

四是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没有对内开放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对外开放,没有区域合作也不可能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杭州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上海大都市圈的南部中心,地处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长三角地区,必须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在沪杭甬舟这个环杭州湾金三角中,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群和中国已建、在建和将建高铁线路最多的铁路交通枢纽,还有便利的江海、河海联运,这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起点,也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门户之一。我们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和合作共赢共享意识,加强沟通协商协调,扫除阻碍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障碍,在各个领域主动推进合作,在省内完善杭州都市区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推动空间布局优化、交通通勤一体、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享,在省外积极加强与沪苏以及长江沿线其他省市的合作,努力做到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体制共创,同时与各个对口支援和帮扶地区实现互补共赢,以大合作迎接大开放。

(作者: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蓝蔚青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